口業的由來 |循環
到處談論別人或習慣投訴的人
往往都會希望找到一個能認同自己觀點的人
卻不知在説出個人判斷的觀點的同時也把自己的負能量傳遞給對方
而對方在傾聽這個人的不滿、憤怒時也吸收了他/她的負能量
時間久了“厭煩和無奈”的心情在對方心中
隨著時間的流逝形成無形的推動力
驅使對方開始處處回避他/她
這個人可能會因此而生氣對方覺得對方不把自己當朋友
因此又開始找另一個人宣泄之前的不滿
再添加不知因什麽原因回避他/她的那位朋友
也許這個人覺得很委屈,不知不覺間把自己當成了受害者
而另一個人在屢次聽了這個人的投訴后也對他/她口中的人有了偏見
開始為他/她口中投訴的那個人塑造了一個假定的人格判斷
看了以上的是否覺得身邊有這樣的人?
或者自己也許也做過類似的事?
爲什麽對方開始回避自己?
因爲在跟對方埋怨的同時對方的能量已經被他/她吸收了
當事人舒服了可是對方更疲累
也許對方也在別處做著和這個人一樣的事
因爲對方也需要從別的人身上吸取正能量
所以當身邊的人開始回避自己的時候
應該做的其實是反思自己在發泄不滿的同時
是否把對方當作真正的朋友還是只是避風港?
是不是由著自己心中塑造的標準尋找朋友
而看不到眼前朋友真正的一面
只願意接受對方符合自己心中標準的那一面
在對方給予建議時自己投射在對方身上的情緒是怎樣的?
看到這裏,相信您已經知道了
這是當今社會的人表達情感的“惡性循環”
看起來是小事,但這正是人迷失自己的重大因素之一
*根據上述的情況,業力的種子在開始散播后屢次的澆水至發芽到長成了一棵樹*
這一切都是來自於人不敢面對自己所塑造的標準
而當這個所謂的“標準”在眼前徹底崩裂的時候
選擇的就是逃避
私下找另一個人投訴
再不然就是一度隱忍自己的感受
或者到了某一天引爆了心中的定時炸彈
和對方大吵一架或決裂
然後再到別處尋找另一個滿足自己標準的朋友
但是自己不改變的話
就算身邊有多少朋友都會在最後對自己避而遠之
您看到這個“浩大”的循環模式嗎?
也許導致自己不滿的人並不是自己想的那樣
但只因自己所謂的“念想”,而讓對方失去一個與人結緣的機會
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能量是可變性的,講求的是等同的頻率
雙方的頻率不在同一個階段,並不代表與另一個人的頻率不能相符
在這個世界共存的是各種不同頻率的人,當人在播散不好的業力種子時也等同於抹殺了別人努力過的一切